左宗棠書法:清以自修,忠以自勖,敬而不怠,澹而不盈。
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在中國近代艱難的時局中,讀書明理的士大夫在空前的危機與挑戰(zhàn)面前,皆思有所獻替。左宗棠(1812—1885)生于湖南省湘陰縣東鄉(xiāng)左家塅一個寒素之家,早年自號“湘上農人”。他歷經兩次鴉片戰(zhàn)爭、洋務運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,接受經世致用思想,堅決抵抗侵略。
戎馬倥傯中,左宗棠筆耕不輟,岳麓書社1987年出版的《左宗棠全集》收錄他的詩文就有392篇。左宗棠留下的詩文頗具特色,且能反映其思想主張。透過這些文字,我們能看到他作為我國近代一位敢于抵御外侮的軍事家的歷史功績,以及作為一位政治家所展現出來的政德思想與修為。
左宗棠的報國之志、為民之情以及律己之心在今天依然給人以啟迪。要涵養(yǎng)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,學史崇德是政德修煉的重要途徑。
“讀破萬卷,神交古人”
左宗棠23歲時就在自己的書房寫下“身無半畝,心憂天下;讀破萬卷,神交古人”的聯語,以此表達自己雖家境貧寒卻心系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遠大志向。中華文化的一個永恒主題就是家國情懷,“修齊治平”正是國人傳承的做人正道和理想。飽讀經書的左宗棠自青年時代就具有這種理想,他弱冠之年就“以諸葛亮自期,……與人書,輒署‘亮白’”,立志要像諸葛亮那樣,以匡時濟世為己任,成就一番偉業(yè)。
“心憂天下”是左宗棠借用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中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的句意來表達他的愛國情懷。在左宗棠而立之年,英國發(fā)動了入侵中國的鴉片戰(zhàn)爭。面對外敵入侵,左宗棠表現出“威武不能屈”的浩然正氣,主張堅決抗擊外侮,反對妥協、投降。聽聞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被罷職,左宗棠怒火中燒,他寫了四首《感事》詩抒發(fā)憤懣和抗敵之情,其中第一首寫道:“一怒永維天下祜,三年終靖鬼方人。和戎自昔非長算,為爾豺狼不可馴?!彼嬲]國人,要認清侵略者的本性難移,只有進行堅決的抵抗,才能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勝利。
左宗棠出仕后,以“茍利社稷,死生以之”的獻身精神,在列強環(huán)伺、險象叢生的環(huán)境中艱苦地尋求救亡圖存之路。在國土面臨被外敵侵占的危急時刻,左宗棠力排異議,明確指出“東則海防,西則塞防,二者并重”,并于1875年5月,以衰年之軀,毅然率兵西征?!榜R革桐棺”和“輿梓西行”體現了他視死如歸的勇氣和決心。不到兩年時間,左宗棠率部收復新疆。在民族蒙羞和國家蒙難之時,左宗棠仍能“鋒穎凜凜向敵”,充分體現了他“心憂天下”的擔當精神和維護國家利益的大德情操。
“為政先求利民”
左宗棠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“民本”思想。1878年,左宗棠在《署鎮(zhèn)迪周道崇傅稟烏垣等處善后事宜并金巡檢劣跡及捕蝻諸事由》札件中,提出了“為政先求利民,民既利矣,國必與焉”的觀點。他還主張“欲知民事,必先親民”,“一片心腸都在百姓身上”,并通過興利除弊的舉措踐行自己的理念,為民造福。《清史稿》記載:“善于治民,每克一地,招徠撫綏,眾至如歸。論者謂宗棠有霸才,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,信哉?!?/p>
“為政先求利民”體現在左宗棠治疆舉措的方方面面。左宗棠從“長治久安”出發(fā),采取了許多利民政策。他減輕百姓賦稅,根據新疆土地寬廣的情況,制定了較為寬松的稅收政策,比如:將2畝可算作1畝,上等地征收8升,中等地征收5.5升,下等地征收3升。他興修水利以保農減災。由于新疆沙漠多,水資源稀缺,左宗棠將修浚河渠作為建設新疆的頭等大事。值得一提的是,左宗棠注重在興修水利設施時減輕百姓的勞役負擔。為此,他讓官府負責干渠,各地民眾負責支渠,讓軍隊支援農業(yè),大型干渠都由當地駐軍修建。他還通過“以工代賑”的辦法,由地方官招募民眾,修筑渠道,秋收后向民眾發(fā)放糧食作為補償。這些水利設施為穩(wěn)定農業(yè)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此外,左宗棠還在新疆發(fā)展教育、栽種林木和棉花。他下令興建義學,讓各族百姓讀書識字。他根據西北土壤環(huán)境,栽種了大量柳樹,人們親切地稱之為“左公柳”。
“為政先求利民”還體現在左宗棠整飭吏治的舉措上。左宗棠有許多為官之道的論述,其主旨主要有兩點:一是為官要以愛民為己任。他在《陜西延榆綏道稟考察官吏由》中指出:“官無論大小,總要有愛民之心,總要以民事為急,隨時隨處切實體貼,所欲與聚,所惡勿施?!倍菫楣僬咦鍪乱幰怨?。他在《江中烈公行狀》中指出:“見事貴乎理明,處事貴乎心公,理不明則不能辨別是非,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?!贝送猓€建章立制,懲貪倡廉、賞罰分明、嚴于律己、不徇私情。這種為官之“德風”是晚清時期難得的一股清流。
勤耕讀,去浮華
在湘陰縣左宗棠柳莊故居,有左宗棠本人題撰的一副楹聯:“慎交友,勤耕讀;篤根本,去浮華?!边@短短12個字的楹聯可以看作是左宗棠家訓主要內涵的概括,其中的“去浮華”三字更是左宗棠私德的真實寫照。
“勤耕讀”重在“勤”字。左宗棠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養(yǎng)活自己、奉獻社會,而不是依靠父母為自己創(chuàng)造財富。他曾清楚地告誡子女:“我廉金不以肥家,有余輒隨手散去,爾輩宜早自為謀?!笔聦嵣希彩沁@么做的。他任督撫時一年的收入有白銀三萬兩,但他每年只取數百兩作為家用,剩余的錢都用于扶貧濟困了。
“去浮華”意味著要遠離奢華,清心寡欲。晚年的左宗棠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:“發(fā)上等愿,結中等緣,享下等福;擇高處立,尋平處住,向寬處行?!边@是他平生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。聯中“享下等福”即是要求自己和后代要過普通人的生活,不要貪圖享受。左宗棠這句傳世名言,既體現了他嚴格的私德,又具有深刻的哲理。為官一任,要有大的抱負,這樣才能造福一方。但是,也要有低的姿態(tài)。如果做官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個人無止境的欲望和享受,其結果必然是引火燒身,得不償失。左宗棠“享下等?!钡乃降掠^真是詞淺意深。
“去浮華”也意味著追求簡樸和廉潔的生活方式。左宗棠一生崇尚簡樸的生活理念,即使位高爵顯,依然保持著“非宴客不用海菜,窮冬猶衣缊袍”的節(jié)儉習慣。左宗棠崇“儉”的目的是“以儉養(yǎng)廉”,他認為貪污腐敗與官員的生活奢靡分不開,要做到廉潔必須崇尚儉德。左宗棠能夠以身作則,自己秉持“享下等?!钡睦砟钸^日子?!安幌胍蜇潏D一根絲線、一粒粟米玷污名聲”是左宗棠的為官箴言。他痛恨貪官污吏的腐敗行為,為官時期還遭到過同僚的非議和彈劾,但是,對他的所有指控中,唯獨沒有“貪污”這一條。這也驗證了左宗棠不圖奢華和廉潔為官的可貴品德。